张喜然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家乡桐乡县发展,不为别的,只为陪着母亲,守着她们俩赖以生存的花馍事业。 县里头每逢佳节喜事,人们会习惯性来她家铺子订几组花馍,富娟花馍铺,成了小城的历史符号,是人们提起便声声称赞的品牌老店。 只是,经营也仅够支撑唐娟与张喜然母女俩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小康生活。白面馒头之上的手工捏花技艺,到底脱离不了馒头的廉价,构不成有效的商业价值。 她时常听人家惋惜她一个大学生不该留在这落后小县城,再拼命干也不会干出什么大事业来。 对此,张喜然并没有气馁,她不断思考并摸索着花馍手艺的出路。 她对母亲唐娟感叹道,“妈,咱们是不是可以把咱家品牌做成大品牌,将花馍手艺发扬并传承下去?这喜庆节日家家户户都要过的,少不了花馍热闹热闹呢,自古以来,它传递祝福,寓意美好,实实在在是一种文化象征呐。” 唐娟婉婉笑了笑,说,“或许咱俩能努力努力。” 下一秒,她又神色严肃,“不过呀,咱也要认清实际,别说现在你们年轻人都瞧不上这花馍了,就连会这手艺的老师傅们,她们也早都放弃这行了,不赚钱白费力,没人在乎传承不传承的事儿,咱就能顾着养活儿咱俩就够喽。” 张喜然肃然沉静,眼见着其他非遗技艺成为潮流进入大众视野,可这落后县城的花馍手艺,竟真的要面临失传了吗? 想什么来什么,她偶然看到省电视台官方发布的非遗美食纪录片项目招募活动,这让她立即提起了精神,无论如何,先抓住这个宣传机会再说。 她做了一份申请报告提交县里文化局,得到审批后又对家里现有的花馍艺术成品做了拍照记录,亲自做了十二生肖系列做为样品,还将制作过程以vlog的形式记录下来,一切准备就绪,她便搭上了前往泷城的高铁。 那是她大学四年生活读书的城市,也是令她倍感遗憾的城市。一座城,因一人而鲜活,也因一人而伤感。 到达泷城已近下午六点钟,这是这儿通了高铁后她头一回来,上学那时候,她还要吃坐火车的苦。 初入十月,泷城早早比桐乡小县有了晚秋的意味儿,晚风沁爽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