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正文第三人称,正文风格不严肃,可跳过看轻松搞笑的第一章,这是主角书的序章,不是过浓的序章!是服务主线凶杀用的!) 《躲在暗处的她杀》 序 不知自己的序章是否又会引起热议,但我必须诚实地来讲本书的开端。 2018年4月20日我与《西沙》主编黄奇寒在柏林参加国际视听联盟会,国内新闻报道了「冯意涵惨案」,这位女性惨遭丈夫碎尸藏尸的新闻不仅在国内轰动,就连外媒也在热议。 冯意涵与我相差不过4岁,都出生于80年代的二线城市,在大学毕业之前我们人生步调大致相同。 冯意涵在教育资失衡的城乡部,从乡镇学校读到京央传媒大学实属不易,更令我震惊的是,她读的是新闻学,毕业后在报社当了撰稿记者,后被调派到省报社,前途本一片光明,却惨遭杀害。 我们普通人都明白一点实事,新闻镜头涉及到话语权构建。 而在新闻学术界掌握领导地位的精英大多都为男性,他们为既得利益者,也是语言编撰者,因此保证了新闻思维的制定和实践。 尽管他们生产出的新闻要素阐述的都是时政,民生,但不可否认的是,他们制造出的新闻议题一旦投放到公共讨论领域,这些话题仍旧停留在:“只有男性才拥有讨论这些话题的权利”。 当女性开口参与或评论新闻,那会促成新闻失去它该有的严肃性,让它听上去只像个花边新闻。 所以我对冯意涵在这样的工作职场中的表现格外关注。想知道她在“观念吞噬”的职场中是否感觉到无力、压抑,以及我好奇她后来为何放弃了职业生涯,选择了与自身条件不匹配的男方,走入婚姻,为招来杀身之祸埋下隐患。 黄老师说起这个案子时用了诙谐的一句话总结:“他们总把女人捧成艺术品,从而完成少年时被阉割的艺术体验,他们要么把原素材加工成喜欢的作品,要么扔进垃圾桶,甚至连同社会的精加工也一起贬低,而反观….女人她们全身心地热衷于罗曼蒂克,甚至把对方塑捏的部分也给浪漫化了。” “传统影视总爱写男杀女,不可否认杀人犯性别比例从古至今没改变过,犯罪研究也只针对男性,连犯罪也变成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