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阳明王华

王阳明十讲/著

2025-05-19

书籍简介

该书以讲座的形式,以十讲的篇幅把王阳明的家世、学术成就、学术传承、功过评价和阳明学说等分别撰述,整体结构完整,既遵循传记的写法,把家世、生平交代清楚;又能突出重点,将其仕宦业绩、学术贡献等,尤其是“三不朽”(立德、立功、立言)清晰地呈现出来。本书在最后一讲,特别介绍了阳明学说在后世(海内外)的流传、影响和现实功用,论证了阳明之学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,为阳明文化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。

首章试读

引言引言 王阳明,名守仁,原名云,字伯安,明代浙江绍兴府余姚县(今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)人,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(1472)九月三十日,明世宗嘉靖七年(1528)十一月二十九日辰时卒于江西南安府大庾县青龙铺,年五十七岁。按学界一般的观点,王阳明曾在会稽县东南二十里会稽山筑阳明洞,因以“阳明”自号,学者称之为“阳明先生”。他还有其他称呼:因军功获封新建伯,故可称“王新建”;隆庆元年(1567)四月,明穆宗下诏追赠王阳明为新建侯,谥文成,因之有“王文成”之谓。但“阳明”这一称呼名气太大,渐渐盖过本名“守仁”,因此,本书除引用史料原文外统以王阳明称之,以方便行文。 据其弟子钱德洪等人所撰《王阳明年谱》记载,王阳明自幼便有效仿圣贤乃至成为圣贤之心。十二岁的王阳明在北京的一个私塾中,问教书先生“何为第一等事”,教书先生回答说:“唯读书登第耳。”王阳明很疑惑地再问道:“登第恐未第一等事,或读书学圣贤耳。”其父王华笑了笑说:“汝欲做圣贤耶?”其中或有弟子对老师夸饰的成分,但也不排除十二岁的王阳明已有自己的疑惑和思考。王阳明在并不长的一生中真正实现了“立德立功立言”三不朽,也因此获得很高的赞誉,如明末清初魏禧较早提出“姚江王文成公以道学立事功,为三百年一人”,清初王士祯评价说:“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,立德、立功、立言皆踞绝顶。” 我们常说的“三立”出自《左传·襄公二十四年》:“大上有立德,其次有立功,其次有立言,虽久不废,此之谓不朽。”唐代孔颖达将之阐释为:“立德,谓创制垂法,博施济众,圣德立于上代,惠泽被于无穷,故服(服虔,东汉经学家)以伏羲、神农,杜(杜预,西晋文学家、学者)以黄帝、尧、舜当之,言如此之类,乃是立德也……立功,谓拯厄除难,功济于时,故服、杜以禹、稷当之,言如此之类,乃是立功也……立言,谓言得其要,理足可传……使后世学习,皆是立言者也。” 王阳明有三大事功:一、平定困扰明朝多年的江西、湖广、福建、广东交界地区的流民动乱,维持了较长时间的相对稳定局面;二、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,有效地维护了王朝统一;三、平定西南...

首 页章节目录立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