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的一个角落里,“齐氏古玩”的招牌在夕阳下泛着陈旧的光泽。 店主齐默正用一块鹿皮擦拭着一尊青铜小鼎,他的动作轻柔而熟练,指腹能感受到青铜表面每一处细微的凹凸。 “这东西最多值八千,不能再多了。” 齐默头也不抬地对面前的中年顾客说。 “八千? 这可是商周时期的真品!” 顾客激动地拍着玻璃柜台,震得上面的几枚铜钱叮当作响。 齐默这才抬起头,露出一张棱角分明的脸。 他约莫二十七八岁,眉目间透着几分书卷气,但眼神却锐利如刀。 “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表面氧化层会呈现均匀的枣皮红,您这件颜色太新,做旧手法是典型的河南帮风格。” 他用小镊子轻轻敲了敲鼎耳,“听这声音,铜锡比例不对,太脆。” 顾客脸色一阵青一阵白,抓起青铜鼎转身就走。 齐默摇摇头,继续擦拭手中的物件。 这是他祖父传下来的手艺——辨伪存真。 齐家世代做古董生意,到他这代虽然只剩这间小店,但眼力还在。 门口的风铃突然响起,齐默以为是刚才那位顾客去而复返,却看到一个陌生老者站在门口。 老人约七十岁上下,身材瘦削,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灰色中山装,手里拄着一根造型奇特的拐杖——杖头雕刻着一个狰狞的兽面。 “齐家的小子?” 老人声音沙哑,眼神却异常锐利。 齐默放下手中的活计,警惕地打量着来人:“您是?” “你爷爷齐鸿远,是我师兄。” 老人径首走到柜台前,从怀中掏出一个布包,放在玻璃台面上,“认识这个吗?” 齐默解开布包,里面是一个巴掌大的青铜匣子,表面蚀刻着繁复的纹路。 他的手指刚触到匣子,就像被电流击中一般——这纹路他太熟悉了,和他后腰上的胎记几乎一模一样。 “这是...1937年,我和你爷爷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一座古墓里找到的。” 老人的目光变得深邃,“当时我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