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 1990 年那个酷热难耐的初夏,省西的云泽县仿若一座巨大的烘炉,炽热的气流裹挟着尘土,肆意侵袭着县城的每一个角落,将里头的男女老少都烘烤得晕头转向。 梧桐树上的蝉鸣如尖锐的噪音,无休无止地喧嚣着,柏油马路在烈日的炙烤下变得绵软,就连街边慵懒的流浪猫,也都躲在屋檐阴影下,耷拉着脑袋,尽显萎靡之态。 故事的主角名为炎羽,正值高三,年仅十七。 一米七的他,置身人群,恰似沧海一粟,平凡得毫无亮点,典型的大众脸。 然而,在云泽县中,他却有着别样的“声名”,而这声名的缘起,实在是令人啼笑皆非。 炎羽自幼父母双亡,却又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孤儿,是城西拾荒的老者将他抚养长大。 自小,炎羽便随着爷爷在垃圾中讨生活。 于他而言,“刨食”绝非戏言,而是切切实实的生存之道。 他在散发着刺鼻恶臭的垃圾堆里,翻寻一切能换取温饱的物件。 城关一带的长辈,只要忆起八十年代初,脑海中便会浮现出那个机灵却满身污渍的孩童模样。 那时刚学会爬行的他,就己开始在地上为爷爷捡拾烟头,肉嘟嘟的小手紧攥着烟头,活脱脱一个小丐帮弟子。 待这孩子学会走路后,除了依旧在垃圾山上“寻宝”,还每日守在西街菜场。 小小的身影,双手拢在袖中,远远望去,颇有几分小大人的模样。 他并非为了菜场里诱人的美食,而是专注于捡拾桔子皮。 这座鄂西的小山城盛产桔子,小家伙便在那污水横流、污泥满地的菜场里,一丝不苟地搜寻着他人剥下的桔子皮,哪怕弄得满身泥水也毫不在乎。 捡到后,他如获至宝般兜在怀中,一路小跑回家,小心翼翼地将桔子皮铺在自己的小床上晾晒。 晒干后的桔皮,一斤能卖一角二分钱。 攒够钱,他便飞奔至菜场为爷爷买袋烟叶子。 那日,小家伙满心紧张地从怀里掏出一大把皱巴巴的角票递给烟贩子时,整个市场的人都哄笑起来,纷纷夸赞他懂事孝顺。 可彼时的他,哪里懂得孝顺的含义,只是心疼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