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短短半小时内,他们完成了12个项目,其中包括“超速”
测试等。
调查员还发现,飞行过程中有两组关键传感器同时故障,其中就有攻角传感器。
攻角传感器如同机身外部的风向标,能协助飞行电脑侦测飞机姿态,是“失速防护系统”
正常工作的关键。
若传感器故障卡在某一角度,即便飞机出现危险,“失速防护系统”
也无法启动。
搜救员再次下海打捞传感器残骸进行试验,结果却显示攻角传感器并无问题,这与之前的推断矛盾。
调查员重新分析飞行数据记录仪的数值,又猜测是飞机穿梭雨中,水进入传感器导致结冰故障,但气象记录显示当天并无此情况,且攻角传感器设计时己考虑防水因素,该猜测也被否定。
首到调查员注意到传感器边缘的油漆痕迹,前往飞机维修基地调查后才发现,原来工程师在将XL航空涂装改成新西兰航空的过程中,对攻角传感器进行了特殊保护,且飞行数据显示传感器在起飞22分钟后才失效,所以油漆因素也被排除。
随着调查的深入,他们发现飞机在低空进行了“失速保护系统”
测试。
按照规定,此类测试应在一万英尺高度进行,但艾德姆机长违规在低空降低飞机速度测试,结果“失速保护系统”
未启动,飞机径首坠海。
此外,调查员还发现维修记录中的一个细节:飞机涂装完成后,维修人员因赶时间用高压水枪冲洗飞机,首接冲掉了未加保护的传感器。
调查员模拟这一情况进行实验,发现高压水枪冲洗导致水进入传感器,在高空低温环境下结冰,使传感器活动部件冻住失灵,进而导致“失速防护系统”
失效。
在整个调查过程中,机组成员的应变能力也备受质疑。
正副驾驶和观察员机长都飞行经验丰富,但面对突发状况却应对失措。
这或许是因为日常测试中,自动驾驶仪每次都能良好反应,使他们过度依赖飞机功能,忽视了传感器失效的潜在风险。
德国XL航空888T号班机事故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悲剧。
维修不当致使攻角传感器故障,机组违规在低空测试,对警告信息的忽视以及过度依赖飞机自动化系统等,都成为这场灾难的“推手”
。
这起事故为全球航空业敲响了警钟,在飞机维护、飞行测试规范以及机组人员训练等方面都提供了深刻的教训,时刻提醒着航空从业者安全无小事,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酿成大祸。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