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宁三年的秋雨裹挟着腐烂的麦香,洛阳南宫的玉阶上流淌着青苔般的暗绿。 当十八岁的汉灵帝在德阳殿接受百官朝贺时,东汉王朝在多重危机的交织下步入风雨飘摇的末世。 这一时期,天灾频发、异族叛乱、宦官士族矛盾激化、豪强割据与流民起义相互激荡,共同构成了东汉社会崩溃的完整图景,这个帝国最后的辉光正在黄土深处悄然熄灭。 公元171年春,洛阳发生强烈地震,海水倒灌黄河,史书记载“白骨蔽野,千里无鸡鸣”。 次年,冀州、兖州遭遇百年一遇的旱灾,河南、河内两郡因饥荒导致"夫妇相食"的惨剧。 177年,旱灾与蝗灾并发,七州颗粒无收,百姓被迫流亡。 至182年春,大疫再度爆发,洛阳街头“白骨蔽野”,张仲景家族二百余人死于瘟疫的记载,成为这一时期生存困境的缩影。 频繁的自然灾害使东汉人口从光武中期的3000余万锐减至约1000余万,经济基础遭到毁灭性打击。 西羌叛乱自安帝时期持续至桓帝朝,成为东汉最大边患。 169年段颎接任护羌校尉,十年间与羌人交战180次,耗资44亿钱,却未能彻底平定。 羌人势力从河湟流域蔓延至关中、凉州,甚至威胁长安,迫使东汉三次迁移京畿。 177年,羌人联合鲜卑攻入三辅,焚烧官寺民舍,劫持官吏,中央军屡战屡败。 边疆危机导致东汉将重心转向军事,188年采纳刘焉建议设州牧,赋予地方军政大权,却为军阀割据埋下隐患。 宦官势力达到顶峰。 曹节、王甫等十常侍“手握王爵,口含天宪”,公然宣称“张常侍是我父”。 169年“党锢之祸”爆发,李膺、陈蕃等名士被禁锢终身,牵连士人达六七百人。 172年灵帝即位后,宦官进一步操控选举,卖官鬻爵制度化,二千石官职售价2000万钱,三公职位标价千万。 宦官集团还通过控制西园八校尉,架空皇权,189年何进联合士族诛杀宦官时,张让等人劫持少帝出逃的丑态,彻底暴露东汉统治集团的无能。...